以下是对老年人脊柱问题更详细的阐述:
椎间盘退变
- 过程及影响:椎间盘的退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在年轻时,椎间盘富含水分,髓核像一个有弹性的“垫子”,能有效分散脊柱在活动中所承受的压力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尤其是40岁之后,椎间盘内的蛋白多糖等成分逐渐减少,水分流失加快。髓核从原本的凝胶状逐渐变得干硬,纤维环也因为失去弹性而容易破裂。这种退变使得椎间盘无法很好地缓冲脊柱受到的压力,椎间隙随之变窄。例如,当老年人从站立位变为坐位时,正常情况下椎间盘能均匀地分散压力,但退变后的椎间盘缓冲能力下降,就会让椎体之间的压力集中在某些部位,导致疼痛。
- 相关症状:椎间盘退变初期,老年人可能只是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感到轻微的腰部酸痛。随着退变的加重,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臀部、大腿后侧。在早晨起床时,由于夜间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脊柱的压力重新分布,疼痛可能会更加明显,活动后症状可能会稍有缓解,但过度活动又会使疼痛加剧。
脊柱生理曲度改变
- 曲度变化的原因: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长期的不良姿势,如弯腰驼背看手机、长时间伏案工作等,会逐渐使脊柱的正常曲线发生变化。另外,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,特别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核心肌肉群,如竖脊肌、腹肌等,力量不足导致无法有效支撑脊柱,也会促使脊柱生理曲度改变。同时,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形态改变也是一个因素。
- 危害及表现:脊柱生理曲度变直或侧弯会导致身体的生物力学结构失衡。比如脊柱侧弯时,身体的一侧肌肉会被过度拉伸,而另一侧则会缩短。这不仅会引起肌肉疲劳和疼痛,还会影响胸廓和盆腔的正常形态。胸廓变形可能会导致呼吸功能受限,出现气短、呼吸困难等症状;盆腔变形可能会影响脏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,导致便秘、排尿困难等问题。而且,这种失衡会进一步加重脊柱的负担,加速脊柱退变。
椎体压缩性骨折
- 骨折机制: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骨质疏松。当骨密度降低时,椎体的强度和刚度下降。在一些轻微的外力作用下,如弯腰去捡地上的东西、轻微的碰撞或者从较低的位置坐下,椎体就可能无法承受压力而发生骨折。这种骨折通常是椎体前缘的高度丢失,形成楔形变。
- 症状与后果:骨折发生后,老年人会感到胸背部或腰背部突发的剧烈疼痛,疼痛程度往往较重,甚至无法翻身、坐立。由于疼痛,老年人会尽量减少活动,长时间的卧床又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,如肺部感染、深静脉血栓、压疮等。而且,椎体压缩性骨折还可能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加重,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。
神经压迫症状
- 神经受压途径:脊柱的退变过程中,椎间盘突出、椎体边缘骨质增生、黄韧带肥厚等情况都可能压迫到周围的神经。例如,当椎间盘的髓核向后突出时,可能会压迫脊髓或者神经根。在颈椎部位,颈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压迫颈神经根,导致从颈部向肩部、上肢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。在腰椎部位,突出的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质可能会压迫坐骨神经,引起从腰部、臀部一直到下肢后侧或外侧的疼痛和麻木。
- 具体症状表现:如果是颈椎神经受压,除了上肢的疼痛和麻木外,还可能出现手部肌肉萎缩。患者可能会发现手指的握力下降,精细动作变得困难,比如扣纽扣、用针线等。在腰椎神经受压时,除了下肢疼痛麻木外,还可能出现足下垂,即脚部无法正常抬起,这是因为支配脚部肌肉的神经受到了影响。此外,长时间的神经压迫还可能导致下肢的感觉减退,对冷热、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,增加受伤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