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老年性耳聋是因听觉系统自然老化,包括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衰退而引起的双耳对称性、渐进性听力下降,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一种。
- 病因:听觉器官老化是主要原因,随着年龄增长,内耳的听毛细胞会逐渐受损、减少,听神经纤维也会发生退变,导致声音传导和感知能力下降。长期暴露于工厂车间、建筑工地等噪声环境,或长时间佩戴耳机且音量较大等,会对内耳毛细胞造成累积性损伤。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,有家族遗传史的老年人患老年性耳聋的风险相对较高。此外,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会导致血管病变,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,使听神经等组织缺氧、营养代谢障碍,从而引发听力下降。
临床表现
- 听力下降:多为双侧对称性逐渐发生,起病隐匿,早期常表现为对高频声音听力下降,如无法清晰听到鸟鸣声、电话铃声等高频尖锐声音。随着病情发展,对中低频声音的听力也会受到影响,与人面对面交流时,常听不清对方讲话内容,需要对方重复或靠近自己大声说话。
- 言语理解能力下降:患者虽然能听到声音,但对言语的理解能力明显下降,尤其在多人同时交谈或环境嘈杂的情况下,难以分辨和理解不同声音源的信息,无法准确把握谈话内容,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。
- 耳鸣:部分患者伴有耳鸣症状,多为高频持续性耳鸣,如尖锐的蝉鸣声或电流声,在安静环境中耳鸣感觉更明显,这不仅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,还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,导致焦虑、烦躁等不良情绪。
- 社交障碍:由于听力和言语理解问题,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,避免参与交流活动,从而可能导致社交圈子缩小,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,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- 平衡功能受影响:内耳不仅与听力有关,还参与人体的平衡功能调节。老年性耳聋患者的内耳功能退化,可能会影响平衡感,导致行走不稳、容易摔倒等问题,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。
诊断与治疗
- 诊断:医生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、听力下降的病史,结合一系列专业的听力检查来诊断。纯音测听可准确测定患者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阈,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;声导抗测试能评估中耳的功能状态,排除中耳疾病导致的听力下降;听性脑干反应可检测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,判断病变部位。此外,还需进行耳部的体格检查、影像学检查等,以排除其他耳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听力下降。
- 治疗: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完全治愈老年性耳聋。佩戴助听器是主要的干预手段,可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和个人需求,选择合适的助听器类型和参数,以有效改善听力,提高言语交流能力。对于重度或极重度老年性耳聋患者,经全面评估后,若符合适应证,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手术,直接刺激听神经,恢复部分听力。同时,可辅助使用甲钴胺等营养神经、银杏叶提取物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,以缓解症状,延缓听力下降的进展。
预防与护理
- 预防:减少噪声暴露,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环境中,使用耳机时要控制音量和时长。用药时要谨慎,避免使用庆大霉素、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。积极治疗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控制病情发展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等指标。此外,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均衡饮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限酒等,还应定期检查听力,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并及时干预。
- 护理:家人与患者交流时要有耐心,语速放慢、声音清晰、吐字准确,必要时可借助手势、文字等辅助方式进行交流。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,如老年合唱团、社区活动等,让患者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互动,减少孤独感。为患者创造安静、舒适的生活环境,避免因环境嘈杂加重患者的听力负担。同时,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,及时发现并帮助患者排解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